近两年,湖北省恩施市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分层分类落实救助政策,把传统资金救助有效向精神娱乐、社会融入和温暖关爱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由“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专业机构,补充救助力量
“嫲嫲,您家里有几口人?今年孩子工作没得?生活过得还好吧……”“我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生活情况都还好,就是最近腿脚没得那么灵便哒。”近日,恩施市购买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社工,到板桥镇鹿院坪村低保户赵婆婆家走访时与她促膝交谈。
今年初,该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5家社工机构,分片区为低保、低保边缘、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社会救助对象中的未成年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和关爱服务。
在恩施市红土乡低保家庭探访时,社工们发现有位“玻璃娃娃”。孩子患有脆骨症,属肢体一级残疾,大部分时间在轮椅上度过,孩子的母亲已过世,加之孩子的父亲又受伤了,社工第一时间把核查到的情况和乡镇民政办进行沟通,申请对其进行临时救助。社工机构还针对其制定帮扶计划,定期到户探视,链接爱心企业、医疗资源提供帮助。
如今,5家社工机构选派了25名社工常驻19个乡镇,补充基层社会救助力量,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探访,建立了服务对象、服务需求、帮扶资源清单,明确服务措施、频次、效果等措施。
设置站点,便捷救助渠道
恩施市把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设,作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关键节点,在全市筛选5个乡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通过搭建起社会工作机构入驻平台,建立点对点服务困难群众快车道。
三岔乡社会救助服务站是恩施市首家救助服务站点,由毕兹卡社会专业服务机构选派2名专业社工入驻,对日常走访发现、主动求助群众与乡镇转介的对象开展服务救助。
他们推出了“微心愿开放日”活动,将每月9日定为微心愿开放日。鸦沐羽村的一重残户,长年卧床的奶奶与智障儿子一同生活,旧床单、旧衣服就成了她日常的护理垫。社工记下她的微心愿,以后每月9日社工就会募集护垫、纸尿片等送到奶奶家中。
一本渴望已久的书、一台电风扇、一把高椅子、一次理发……这些愿望虽小,但对困难群众来说,这些微心愿却是最能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温暖与希望的那一束光。
据介绍,恩施市社会救助服务站目前已建立“1+N”服务模式,即:定期服务+个案服务+“微心愿”+主题活动的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差异性服务。截至目前,该站已开展“温暖过春节”“端午粽香情”等主题活动15次,开展重点个案服务23例,为5000余困难群众提供服务。
延伸服务,提升救助质效
如何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成色?恩施市开展了社会救助服务提升年活动,从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综合救助能力、加强改革创新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围绕社会救助“一件事”流程再造,该市优化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申请办理流程,以湖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整合部门资源,实现“一次办好”,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针对重点社会救助对象,恩施市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包保制度,党支部将照料服务特殊困难对象纳入村规民约,计入“道德银行”积分,引导照料服务人从“要我管好”到“我要管好”转变。
同时,恩施市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建起恩施市精神疾病社会福利院、市失能半失能养老院,建设52个社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135个村级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开办15家社区幸福食堂和5家社区食堂,满足不同特殊困难人员的照料服务。
[责任编辑:宋元明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