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上,工信部宣布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当务之急,“建得好”还需切实迈向“用得好”,尽快形成更多可大规模复制的成熟应用,才能真正释放5G力量,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
放眼全球,我国5G网络建设展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甚至被质疑“有必要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我国5G网络建设遵循的是适度超前、以建促用的原则。从当前看,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长远看,有利于壮大新兴产业、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权威机构测算显示,去年我国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1.45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3.49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但“建得好”不等于“用得好”,不少用户甚至表示“对5G感知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5G应用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应用场景在个人和消费领域,80%的应用场景在行业。目前普通消费者的5G应用主要聚焦视频领域,很多人觉得4G也够用了,确实对5G的感知不明显;另一方面,行业端的现象级应用尚未出现。有些工业场景上马成本更高的5G解决方案实属浪费;有些确实需要5G的工业领域,又面临上行带宽不够等问题;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偏低,也不具备上马5G的基础。总而言之,行业用户的体验感也有待加强。
5G想要“用得好”,首先要解决的是找准市场需求。5G网络使用了高、中、低三种不同频段。其中,低频覆盖范围广但传输速度相对慢,高频传输速度快但容易受物理障碍影响,也就是网络信号弱,中频能兼顾速度和覆盖范围但资源有限。想要不同场景下都“好用”的5G网络,就得不同频段组合建网,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已坦承将减少5G投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经投入的巨大5G网络建设,没有带来让其满意的收入回报。缺乏明确的市场需求、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导致5G应用规模上不去,成本下不来,限制了下一步投资,随之影响了用户体验,进而导致应用推广难,这显然不是良性循环。
要给5G多点耐心和信心。5G将为6G发展打好基础,当前5G连接数尚未超过4G,5G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且应用场景已由监控巡检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等核心环节深入。聚力创新可能是找到“杀手级”应用的好办法,要打造更成熟的全球产业生态,开展联合攻关,融通发展,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上力求突破。还应分类分业施策,让5G用起来。不同行业对5G的需求程度不同,在制造业、矿山、港口等重点行业,5G应用可深度推进;在教育、文旅、交通运输等潜力行业,5G应用可加快规模复制。不同企业对5G的应用能力也不同,大企业不仅会用,还有望与5G方案提供商进行联合创新;中小企业则可能要从集群寻找突破口,合力促进5G应用规模化、多样化发展。
[责任编辑:宋元明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