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在北京举办2021可信AI成就大会。
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云研究所正式发布了2021年人工智能十大关键词、2021年首批可信AI评测结果、智能语音语义评测观察、开发平台、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内容安全等产品,并深度解读了可信AI评测体系、人脸威胁情报、人脸防护计划、可信人工智能白皮书。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发表《2021年人工智能十大关键词》并进行解读。十大关键词分别是:可信AI、工程、大模型、人脸安全、治理、超级自动化、MLOPS、知识计算、多模态融合、行业融合。十大关键词指出了过去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行业的特点和趋势,为行业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部副主任曹锋宣读可信AI评测体系,解读RPA评测项目。曹锋说,评估工作已经进行了近四年。通过制定测评标准体系,建设软硬件测试环境和能力,形成了专用芯片、智能语义、机器人过程自动化、开发平台、内容安全等典型产品和服务的测评能力。截至2020年底,已有70多家企业的近180种产品通过评估。今年,评测品牌正式升级为可信的AI评价体系,上半年30家公司52款产品通过测试。
曹锋,中国信通院大云研究所人工智能部副主任。
2021年首批可信AI评测结果:
中国信通院大云所人工智能部副主任石林介绍可信人脸应用守护程序工作进展。面部保护计划自上线以来,已形成《人脸识别系统通用可信要求》,正在开展第一批可信人脸识别测试,得到了多家人脸识别技术公司的积极响应。会上,面部保护计划宣布建立人脸威胁情报共享机制,中国信通院大云院、蚂蚁集团正式发布面应用middot威胁动态。《威胁动态》以电子期刊的形式持续提供面威胁预警和安全防御服务,构建动态防范体系。
中国农业银行中心上海部主任陈为大会带来了《数字化员工在农业银行的应用实践》主题报告,并提到RPA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技术基础,整合多种因素形成数字化员工队伍,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工具。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科学家杜新凯分享了题为《ai技术助力保险智能化转型》的主题报告,阐述了AI技术给保险行业带来的创新与变革。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部高级业务总监董介绍了智能语义产品的评测情况。本轮共有12款产品通过智能分级测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智能交互产品的意图识别率和任务完成率显著提升,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第二,产品能力由数据原生驱动,转化为数据+知识的双重驱动,充分发挥语料库和知识库在语言处理中的效用;第三,产品服务的重心从效果、性能转向用户情感识别、轨迹理解等以人为本需求。下一步将重点制定金融、政务、医疗、电子商务等垂直行业相关标准,组织开展相关评估测试、技术沙龙、行业研讨会等活动。
智能语义产品评估认证仪式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部高级业务总监李孙介绍了智能语音产品评测的整体情况。本轮共有8款产品通过测试,呈现出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特定场景需求突出、抗攻击和干扰能力提升的特点。但对噪声、数字符号、专有名词等复杂场景和数据的处理和识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智能语音将围绕行业应用需求,从标准制定、评测能力、沙龙活动三个方面推进智能语音系统在抗攻击、安全审计、数据安全方面的可信研究,实施智能助手白皮书、标准和评测测试,开展智能语音产品基础服务能力和专项能力评测。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部工程师董浩介绍了此次人工智能开发平台评估的总体情况。本轮共有7款产品通过智能分级测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被测产品基本功能齐全,可视化水平普遍较高;第二,可视化建模和自动建模模板可以大大降低开发门槛,不同平台的能力差异较大;第三,考虑到用户需求和平台定位,部分平台在特征工程、NLP/语音等领域的开发能力较弱。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部工程师陈介绍了内容安全评估的概况。在这一轮中,7家企业的18项服务通过了测试。从测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基本功能齐全、服务可用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小语种支持、高级检索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内容识别标签不一致仍然是目前行业内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下一步,中国信通院将开展标签体系的标准化工作。
同时,大会还进行了签约活动。阳光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第四范式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信通院签署了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共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科学家杜新凯、第四范式首席科学家屠维维、中国信通院大云所代表何出席签约仪式。
阳光保险与中国信通院签约仪式
[责任编辑:安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