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5/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机器人产业战拉响,这座一线城市拼了

2023年06月30日 12:16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555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雪 北京报道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激烈竞争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据不完全统计,一段时间以来,上海、深圳等陆续发文鼓励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6月28日,北京下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1+4”机器人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应用场景方面,提出要打造针对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范式。

人形机器人成关注焦点

《行动方案》从总体要求,产品体系、产业链、生态发展、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力争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在机器人产品体系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了“1+4”产品体系,即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航天科工深圳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需要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科技成果实现及转化应用的推动。而加快推进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医疗、协作、特种作业和物流”等特种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

《行动方案》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应关注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资源投入能力,充分挖掘机器人行业领先高校和研究机构有实力的院士、教授和专家等基础研究的支撑能力,加强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场景也就是有应用需求的企业之间的统筹,而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推动。”马良说道。

同时,《行动方案》提出要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

不同于传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属于新兴赛道。当前大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行业内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将会是下一代智能终端。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之前的特斯拉2023股东大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公布了该公司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最新研发动向。擎天柱可以直立行走,在电机扭矩和力度控制等方面更精确,还能执行诸如捡物品等任务。

支持机器人AI大模型

一段时间以来,生成式大模型发展迅速,带给行业和产业广阔的想象空间,未来或许是生态的变革。对于AI,《行动方案》也给予了足够的关切和支持,提出要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增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

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方面,《行动方案》指出,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实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打造全行业广泛参与、互动优化的大模型生态,推动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马良表示,大模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获取应用场景资源和多元化场景数据。建议政府在政策层面规范和激励,推进科技成果和产业实现企业数据共享或数据有偿使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赵精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业实践来看,算力、数据、算法等技术难题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难题,同时也是机器人产业落地应用的掣肘。“一是算力资源紧张,需要优化配置数字基础设施。二是现有数据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AI大模型的发展需求,且企业获取数据的经济成本正在持续增加。三是算法模型仍然可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和信任问题。”

机器人应用场景方面,《行动方案》提出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打造“机器人+”的应用范式。如机器人+医疗方面,可以拓展辅助超声诊断和筛查、影像全自动诊疗等场景。在赵精武看来,“机器人+”这一应用范式为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指明方向。

保障产业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制定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利用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首台等政策,研究通过重点投资项目贷款贴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统筹支持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产品研制、应用场景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本市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支持金融机构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

赵精武表示,《行动方案》较为精准地把握住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将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通用人工智能、通用场景迭代等作出技术突破的重点环节,能够有效推动全产业链条的国产化进程,也为之后机器人产业的落地应用奠定了产业基础。

多方利好政策出台

“《行动方案》中对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目标、核心关键技术和采用发展模式都有明确的阐述,关键在于如何按照行动方案推进落实。”马良对记者说道。

记者梳理发现,一段时间以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利好政策不断。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重镇的上海、深圳,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

3月13日,上海印发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的通知,文件提及“力争到2025年,本市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6月《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等措施。

深圳也于5月31日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措施。

赵精武表示,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关键装备,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衔接点。“机器人技术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不少国外企业也纷纷开展与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可以说,各地政府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心,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抢占机器人应用的国内外市场。”

[责任编辑:杜玉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