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5/
首页 > 科技 > 正文

“长三角数字干线”:构筑数字产业创新带

2023年02月17日 1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6287  

从上海市青浦区出发,沿着G50沪渝高速主干廊道,一条无形的“干线”正串联起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多个核心要素:向东,张江科学城内,上海数据交易所、头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提供商云从科技等正开启数字产业新纪元;向西,正在建设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北斗产业园等正与沿线的长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力,构筑起数字经济的强大能量场。

“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将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上海市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说,“长三角数字干线”看似无形,实则与各大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紧密,青浦区正与沿线城市一道,积极打造数字新基建、数字新应用、数字新治理的先行区,构筑数字产业创新带,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激活数字经济动能

运输车辆来回运送建材,工人紧张地打桩、模板施工、浇筑混凝土……2023年开年,青浦区金泽镇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工地就聚集了近万名工人。过去这片位于青浦最西边、相对边缘的“荒地”,正生长出多个现代化的建筑组团,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写下令人期待的蓝图。

华为上海代表处总经理郭奕昱介绍,作为“长三角数字干线”上的重要一环,华为已经围绕集成电路、数字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积极推动上下游企业和资源在长三角聚集。

“以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要素聚集,而后推动数字资源加速优势互补。”青浦区发改委副主任朱丰介绍,目前青浦区数字经济规模已超1200亿元,北斗创新园等5个市级以上园区和华为数字能源、网易等一批龙头企业正激活数字经济。

盘活数字经济,不仅有市场主体的自发聚合,还有政府的主动谋划。当前,长三角各地都已锚定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比如,上海提出,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浙江提出,到2025年数字贸易占全球比重要达到2.5%以上;安徽提出,到2024年,信息制造业规模力争突破6000亿元。

与此同时,各类基础设施也在加速铺就。截至2021年6月底,长三角已累计建成5G基站43万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同时,长三角组织实施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1300余项。

赋能传统行业转型

2022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琦认为,对于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而长三角制造业基础深厚、人才和科创资源丰富,数字技术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方面成效显著,有大量可探索和开拓的空间。

对此,格创东智AI事业部总经理王贇感受尤为深刻。他介绍,2021年初在上海落户、并建立长三角区域总部,格创东智在长三角已赋能多家企业转型。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柔性供应链,而后实现降本增效,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须一步,也是向先进制造迈进的必须环节。”位于江苏的艾兰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信息官蒋科伟说。

打通数字“断头路”

数字产业的发展成果,归根结底是要让群众可体验、可感知、可参与。积极打通数字“断头路”、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共识。

2022年11月举行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沪苏浙皖长三角联席办和上海青浦、上海松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南京、苏州、合肥、芜湖等10个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倡议发起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各方将遵循“开放、平等、协作”原则,打造“共建共享、开放融合、互助共进、多跨协同”的“数字长三角”合作平台,最大程度激发长三角协同创新活力。

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区域协同万事通”应用正让一体化治理拥有更多科技赋能。嘉善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嘉善县和青浦区、吴江区正联合治理太浦河,依托AI感知摄像头、水质传感器、水文传感器等132套实时数据感知设备,以及人员越界、船只偷排等7类算法模型,有关部门能够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并与其他地域协同联动治理。

据悉,“区域协同万事通”2022年7月上线之后,截至当年11月底,已累计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群众37.6万人次,推动跨省医保智能理赔提速10倍以上,跨界水体治理、非法行医处置等高频事项跨域联动效能提升50%以上。

与此同时,更多长三角居民在跨省通办中享受到更多的同城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长三角共推出户口迁移不再需要两地跑、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零材料”网上办等138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应用,依托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交换数据总量4.3亿次;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实现互认,电子亮证1429万次。

此外,在沪苏浙皖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7月底,区域内居民的社会保障卡已经可以在长三角333个图书馆、353个博物馆、657个景区实现“一卡通用”。

[责任编辑:苏婉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